傳輸速度比較與應用
1. USB 2.0 (480 Mbps)
- 速度: 相當於每秒約 60 MB。
- 應用: 早期常見的規格,速度較慢,適合用於鍵盤、滑鼠、印表機等不需高速傳輸的裝置。若用於傳輸大容量檔案(如影片),則會非常耗時。
2. USB 3.2 Gen 1 (5 Gbps)
- 速度: 相當於每秒約 625 MB。
- 應用: 比 USB 2.0 快上超過 10 倍,是目前最普遍的規格。適合連接外接硬碟、隨身碟等儲存裝置,能有效縮短檔案傳輸時間。
3. USB 3.2 Gen 2 (10 Gbps)
- 速度: 相當於每秒約 1.25 GB。
- 應用: 速度翻倍,適合連接更高速的固態硬碟(SSD),能更快速地備份或傳輸大型檔案。
4. USB 3.2 Gen 2×2 (20 Gbps)
- 速度: 相當於每秒約 2.5 GB。
- 應用: 較新且不常見的規格,主要用於支援更高速度的外部儲存設備,例如 PCIe SSD 外接盒。
5. USB4 & Thunderbolt 4 (40 Gbps)
- 速度: 相當於每秒約 5 GB。
- 應用: USB4 和 Thunderbolt 4 採用相同的介面與技術,但功能與認證標準不同。這兩種介面都提供極高的傳輸速度,並能同時進行影像輸出與電力傳輸。適合連接高效能裝置,例如:
- 外接顯示卡(eGPU)
- 高解析度多螢幕顯示器
- 高速外接儲存裝置
- 專業影音設備
影響實際傳輸速度的因素
理論速度是實驗室環境下的最高值,實際使用時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:
- 裝置規格: 傳輸速度取決於線材、電腦連接埠和儲存裝置三者中最低的規格。例如,將 USB 3.2 Gen 2 的隨身碟插入 USB 2.0 的連接埠,速度會降至 USB 2.0 的上限。
- 檔案大小與數量: 傳輸單一大型檔案通常比傳輸多個小型檔案來得快。
- 線材品質: 使用低品質或非原廠線材可能會影響傳輸效能。
- 系統資源: 電腦的處理器、記憶體和作業系統等都會影響傳輸效率。
簡單來說,若要達到最快速度,您需要確保電腦的 USB 連接埠、使用的傳輸線以及外接裝置,三者都支援相同的最高規格。
USB傳輸速度比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