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保密協議書後,除了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外,自己也能從以下幾個關鍵點進行審視,確保權益不受損。

1. 保密資訊的範圍與定義

這是保密協議的核心。仔細檢查「保密資訊」的定義是否合理且明確。

  • 太廣泛的定義:如果協議將所有「與本專案相關」的資訊都納入,可能會讓您的企業在未來業務拓展時處處受限。例如,若服務範圍為開發網頁,但協議將「行銷策略」也列為保密資訊,可能讓您未來無法為其他客戶提供行銷諮詢。
  • 太狹隘的定義:如果定義過於狹窄,則可能無法涵蓋所有需要保護的資訊類型。例如,若僅包含「技術文件」,卻未提及「客戶名單」或「業務數據」,那麼這些資訊便無法受到協議保護。
  • 例外條款:確認協議中是否包含「保密義務之例外」。這類條款能保障您在某些情況下(例如法律要求、已是公開資訊等)揭露資訊時,不會被視為違約。

2. 保密義務的期間

務必確認「保密期間」的長度。

  • 永久保密:有些協議會要求永久保密,這對受託方(乙方)來說風險很高。若資訊委外服務合約結束後,保密義務卻沒有終止日期,可能讓您永遠無法使用相似的技術或經驗。
  • 合理的期限:一般來說,保密義務通常會設定在專案結束後持續 2 到 5 年。這段期間足以保護客戶的商業機密,同時也讓受託方在未來有機會運用其經驗。
  • 持續性條款:檢查協議中是否有「協議終止後,保密義務仍持續有效」的條款。這是標準做法,但務必確認其持續的期間是否合理。

3. 損害賠償與違約責任

這部分關係到您一旦違約可能面臨的後果。

  • 賠償金額:協議中是否明確規定了違約的賠償金額?有些協議會設定一個固定的高額違約金,有些則要求賠償「所有損害」。後者通常對受託方較不利,因為損害範圍可能難以預估且非常龐大。
  • 歸責條款:確認協議是否包含了「不可歸責於乙方」的免責條款。例如,若保密資訊因客戶(甲方)自身系統漏洞而洩漏,責任不應由您承擔。

4. 權利與所有權歸屬

雖然保密協議主要規範保密義務,但常會與智慧財產權條款相連結。

  • 智慧財產權:檢查協議中是否有任何條款,暗示或明定客戶提供給您的資訊,或是您為客戶開發的成果(如程式碼),其所有權都歸客戶所有。這對資服業者來說至關重要,因為這直接影響您未來是否能重複使用或銷售這些成果。
  • 使用目的:確認您只能在「執行本委外服務目的」範圍內使用保密資訊。這是一個標準且合理的條款,可以保護您在合法使用資訊的同時不被視為違約。

5. 管轄法院與準據法

確認發生爭議時,應在何處解決。

  • 管轄法院:選擇雙方所在地法院通常最為便利。例如,若您的公司在台北,而客戶在高雄,協議卻指定在金門法院,則會增加未來處理糾紛的時間與成本。
  • 準據法:確認協議適用的法律。在台灣,通常會選擇「中華民國法律」。

總結來說,審視保密協議時,應以「資訊範圍」、「保密期間」、「責任歸屬」及「權利歸屬」四大面向為核心。如果您對任何條款有疑慮,強烈建議在簽署前與客戶協商修改,或尋求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。

保密協議書的審視重點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